天人相谐——草原狩猎文化下形成的哲学

发布时间:2019-03-11

每当提起一望无垠的草原时,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牛羊满山、万马奔腾的场景。这说明了游牧文化已经在草原文化中有着深深的烙印,但是你知道么,草原文化当中不仅仅有着游牧文化,还有着更为原始和古老的狩猎文化。而对于蒙古族人最为重要的天人相谐的哲学观念便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早期的蒙古族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当时的蒙古高原的复杂的气候条件和频繁的灾害,加上生产力低下,导致当时的蒙古人的能够维持生存的主要手段便是狩猎。人们以狩猎为维持生存,所以蒙古人绝对不会对猎物赶尽杀绝。这是蒙古族在长时间与自然作斗争时总结的经验。
 

 
由于蒙古族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他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猎物的数量来选择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遵循许多禁忌,比如春夏季节严禁围猎,原因是在这个季节正好是猎物们的交配期,所以先民们会很关注这个。
 

 
在打猎的时候遇到有卵的、怀羔的野生动物和处于生产发肓期的野生动物都不会杀死,碰到一个雄性动物跟多个雌性动物一起的时候猎人不会杀掉那个雄性动物。同样,在一个雌性动物跟多个雄性动物一起的时候也不会杀掉雌性的那个。
 

 
据《元文类》记载:“先帝圣旨,有飞禽勿捕之“;"正月至六月尽怀羔野物勿杀,可见到了元朝时期,蒙古族对于草原上野生动物的保护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法律和条文。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野生动物长期有效的繁殖,也是为了能够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以利于蒙古人今后的生存。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蒙古族天人相谐的世界观与哲学观形成了,至今我们仍能够感受到这种思想。
 
虽然如今狩猎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狩猎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哲学观却一直在影响着蒙古族人,现如今蒙古族人十分重视对于这片草原的保护,这就是一种思想的传承。
 

 
这种思想主要以习俗、道德、宗教等形式,融于蒙古族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它保障了蒙古族文明的世代繁衍与传承。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平衡的发展观、对动植物有恻之心的伦理道德观、认为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价之宝的价值观等,这种传承正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