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珠穆沁旗加快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发布时间:2017-08-28

“牵住牛鼻子,走上双赢路;减羊不降效,少养更精养。”短短20个字,蕴含着乌珠穆沁草原牧民们的思考,也包含追求产值与生态协同递进的深刻含义。

眼下,在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乌兰图嘎嘎查,“凸显典型引路、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群众受益的叠加效应”这个口号正在变成现实。该嘎查2016年引进首批350头纯种安格斯牛,计划今年继续引进680头安格斯牛,扩大养殖规模,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养殖。

“乌兰图嘎”汉语意为“红旗”,嘎查别名为红旗大队,地处道特淖尔镇政府所在地新庙社区西南7公里处,草牧场总面积为6.5万亩,总牧户20户、人口98人。该嘎查牧民的祖辈们基本都是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而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从河北、赤峰等地迁徙到锡林郭勒草原的。该嘎查是东乌珠穆沁旗57个嘎查中唯一一个集中居住的嘎查,也是唯一一个集体经营草牧场的嘎查、唯一一个规模养殖纯种安格斯牛的嘎查。

2015年,东乌珠穆沁旗按照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总体标准,积极探索规模养殖、集约发展的牧区建设新模式,结合乌兰图嘎嘎查居住集中、草场集体经营以及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决定对该嘎查进行整体搬迁,并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思路,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实施了乌兰图嘎嘎查新建工程。新建20处均为85平方米的牧民新居,新建畜棚、畜圈、储草棚各20处,并配套实施了“四通”工程,实现了通电、通水、通网、通广电。同时,按照规划要求,对牧民生活区、生产区和服务区进行了“三区”分离建设。经过两年的集中投入建设,乌兰图嘎嘎查以往房屋破旧、生产滞后、环境脏乱的旧貌得到彻底改变,变成了如今的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牧区示范嘎查。

该旗认真按照全盟“减羊增牛”战略部署,引导广大牧民群众加快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出“以小换大、以土换良”的畜牧业发展思路。2016年,乌兰图嘎嘎查出售全部小畜的同时,以每头牛1.7万元(其中0.5万元为政府补贴资金)的价格,从澳大利亚引进350头纯种安格斯基础母牛,为良种肉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350头母牛产犊240头,每头牛犊按0.8万元计算,收入达到192万元,户均收入为9.6万元。

如今的乌兰图嘎嘎查大步走在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赢道路上,成为了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典型嘎查。

算账养畜是乌兰图嘎嘎查牧户的优良传统。在畜牧业生产上,该嘎查每个牧户都认真核算成本,每个生产环节都测算投入产出,力求畜牧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乌兰图嘎嘎查牧民坚持文明生活方式,勤俭持家,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子女教育、扩大再生产等方面,该嘎查是东乌珠穆沁旗民间借贷最少的嘎查,且是牧区参合率、参保率最高的嘎查。